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昆明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 不忘为农初心,风雨兼程迎来新时代
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组织体系比较完整、服务网络比较健全的全国性合作经济组织。1950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通知:云南省合作总社筹备处改为昆明市合作总社,12月起昆明市合作总社划归昆明市人民政府领导,自此,昆明市供销合作社正式成立。68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全市供销合作事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辉煌、有过迷茫中的艰难探寻、有过困境中的破冰前行、有过创业中的拼搏奋起,无论市场如何变幻,一代又一代昆明供销人为农服务初心不改,用责任承载使命,用担当铸就辉煌,谱写了全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壮阔篇章。
(一)1950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供销合作事业在全市得到迅速发展,及时对自发组织的58个工厂、市民、学校、机关消费合作社进行整顿,按照消费合作社的组织原则登记13个,组织汽车运输合作社13个,1950年12月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有重点地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指示》,分别在昆明大板桥、宜良南羊、蓬莱等五地试办农村供销合作社,当年昆明郊区共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8个。在此期间,供销社本着为农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供应农民生产资料,推销农副产品,向农民供应基本生活用品。从城市到农村建立了批发和零售机构,形成了上下相连、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
(二)1958年至1982年。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市供销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坎坷的发展时期,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又两次分开,四次改变性质、九次更改社名,供销社经济实力遭受很大削弱,损伤了元气。1957年8月,供销合作社性质变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停止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1958年至1961年第一次合并,体制上市、县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基层供销社改为中心商店,下放给人民公社领导,业务经营上开展不问市场、不顾质量、违背价值规律、不讲经济效益的大购大销运动,造成全系统损失1061.5万元,面临倒闭局面。1961年11月,撤销市郊区商业局,第一次恢复市、县供销社,改称昆明市供销合作社。1970年1月至1975年第二次合并,市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全市供销社形成县以上全民所有制,县以下集体所有的两种管理体制并存局面。1976年1月,中共昆明市委决定恢复市、县供销社,1977年至1978年,第二次恢复了市、县供销社。经过两次合并,供销社与群众的关系疏远了,经营管理搞乱了,已不能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购销需求。
(三)1983年至1992年。按照中央连续4个一号文件的精神,全市供销社持续开展了改革,恢复了“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实现了“五个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三多一少” (多种经营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站稳了脚跟,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创了工作新局面。进入90年代,全市供销社又进一步探索向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朝着建立以骨干产品为龙头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技术等多功能、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方向发展。这是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的时期。
(四)1992年至2002年。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供销社传统经营受到严重冲击,经营业务大幅萎缩,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险境。为打破经营下滑、亏损剧增的局面,市供销社在全系统进行了“四放开”(用工、分配、价格、经营)、 “转变职能、兴办实体、精简机构、分流人员”、 “一县一社”,基层社及零售门市 “大包干”经营、“调整网点组织结构”等一系列改革,1997至1999年,全系统亏损面逐步缩小,2001年全市供销社系统汇总利润103万元,实现扭亏为盈,经济效益有了提高,为农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五)2003年至2012年。2003年1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市供销社把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现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2003年至2005年,全市供销社系统的171个企业进行了改制成本核算,具备条件的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2005年底,全系统完成股份制改制企业25个。经过8年的探索和发展,扩大经营范围,改善经营方式,引入新的流通机制,发展宾馆、酒店、连锁店、便民店、农村超市等现代经营业态,完成部分企业股份制改革,理顺了社企关系,出台了本级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直属企业综合经济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加强社有资产监管的制度办法, 发展“两社一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行业协会)组织,完善农资服务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供销社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为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5个,入社成员20492户,带动农户97385户,农村综合服务社总数1571个,服务农户59.62万户,农村专业协会总数达142个,服务农户54.12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58亿元,社有企业94个,全系统所有者权益达9.36亿元。
(六)供销社发展迎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从“三农”工作全局出发,作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市供销社于2014年4月启动了综合改革试点,并确定在官渡、东川、富民、石林和市本级7个直属企业进行试点,201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昆明市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市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供销社的精心指导下,全市供销社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加快推进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为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由“重要载体”正逐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抓手”。到2017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83个,是2012年的1.5倍,其中,国家示范社8个,省级示范社74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总数达1777个,比2012年增长206个,社有企业115个,全系统资产总额32.48亿元,化肥销售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50%以上,农药销售覆盖全省16个州市,市场份额达45%,连续5年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奋斗铸就辉煌,发展凝聚力量。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供销社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社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市供销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社向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全市供销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社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在于:一是依法依章办社不够,根据市社《章程》规定,每5年必须召开一次代表大会,但市社已25年未召开;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县级社、基层社经济实力较弱,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三是社有企业实力与构建经营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定位不明,服务手段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人力资源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业务拓展,人才支撑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显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 反思曲折历程,深化认识再出发
过往可忆,未来可期。回顾68年曲折发展的历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我们体会到:供销社只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才会有作为、有价值、有力量,为农服务是供销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必须牢固树立为农服务宗旨、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一旦远离了农村、脱离了农民,改革就会步入歧途、发展就会陷入困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不要因曾经的辉煌自我安慰,不要用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不要因面前的困难裹足不前,我们必须明方向、强信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以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担当、用加倍的心血和汗水,在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中不断夯实供销事业发展的根基。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68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能够从低谷到重生、再到现在的欣欣向荣,归根结底是因为党的领导的全面加强,是因为党和政府对供销合作事业的全面领导。每到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 国务院及时对供销社工作作出重要决定,指明发展方向;省委 省政府,市委 市政府及时出台文件,制定政策,实施强有力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大踏步前进;反之,就要受到严重的损伤。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做到自觉服从服务发展大局,始终做到为党委政府分忧,始终做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全市供销社6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一部服务农业、发展农村的创业史、奋斗史。当前,全市供销社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知恶远而辍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不畏劳苦的跋涉,才会从沙漠走向绿洲。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供销人必须增强危机意识,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严明责任,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推动供销社综合改革奋力前行,积厚成势。
必须发挥独特优势。有一些历史沟壑,掉进去是挫折,走出来是成长。68年风雨,供销合作社能够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我们身上所具有的为农服务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一是有多年来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与农民群众形成的血浓于水的信任关系;二是有一张多年来织就的遍及乡村的经营服务网络,用好供销社在流通、组织、网络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供销社就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发展活力,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三是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供销合作事业干部队伍;四是供销人有着强烈重振供销合作社辉煌、重塑供销新形象的决心和信心。这些独特优势赋予了供销社特殊使命,也是供销社的价值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好独特优势,供销社就能够成为政府抓得住、用得上,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的服务三农重要力量,就能够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回顾发展历程,改革创新是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改革使我们澄清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创新使我们找到了路径、摆脱了困境。当前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躲不开也绕不过,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曲折坎坷,必须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担当精神,保持改革的定力和韧劲,用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再接再厉、永不懈怠、久久为功,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对供销社的期盼。
必须担当重要作用。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责主业是服务“三农”,主阵地在乡村。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新时代,供销社要担当起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我们必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担当、主动作为,这既是供销社履行为农服务宗旨的客观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供销社也是重大机遇,作用发挥好了,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全市供销社系统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新时代供销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大局中谋划和布局,找准工作切入点,扎实苦干,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供销努力,交出供销答卷。
三、 牢记服务三农使命,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今后五年,是全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关键时期,是重塑供销新形象的重大机遇期。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新时代重点推动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供销社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作为省会城市,我们必须强化争当云南供销排头兵的责任担当,切实肩负起改革强社的历史使命,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坚持党对供销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争当云南供销排头兵的目标定位,抓住深化改革这一主题,以全面建立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双线运行体系”为主线,强基础,创模式,促流通,抓队伍,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为农服务宗旨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方向,加快建成同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运作更有效的合作经营组织体系,努力把全市供销社系统打造成为为农服务的生力军。
目标任务是:到2022年,全市供销社系统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联结紧密的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综合实力保持全省系统前列,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超1000个,全资、控股社有企业达到65家以上。
(一)攻坚克难,抓实供销社改革三大重点
1. 健全完善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
深化联合社机关改革。坚持依法依章治社,健全完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优化联合社机关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加强联合社层级间的联合合作,强化联合社为成员社服务、为基层社服务的工作导向,履行行业指导、服务基层、资产监管、政策协调、教育培训等职能,更好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工作。各级联合社要切实增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综合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转变行政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2. 健全完善社有企业支持的经营服务体系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充分发挥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会一层”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联合合作为手段,创新社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认真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内部审计、重大事项报告及重大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落实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权,由企业依法依规推行工资增长与企业发展相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充分激发社有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业务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由“卖商品”向“卖服务”转型升级,抢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机,开展农资供应、测土配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服务,引导农资供应企业和基层社通过融入为农服务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高附加值产品运作转型升级,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向产前产中延伸,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加工,打造线下农产品生产或加工基地,积极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擦亮安全、放心、优质的供销社金字招牌。同时,引导再生资源企业向综合利用环保企业转型,提升废旧物资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三是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型升级,树立全市供销“一盘棋”的意识,以直属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产权、产业为纽带,以开展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合作为手段,抓紧研究供销集团公司组建工作,有效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在农产品流通、烟花爆竹、电子商务等经营服务中推进企业联合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市场新优势。
强化社有企业联合合作。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社有资本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聚集,加快上下联合,构建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在农资、鲜活农产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重要领域,力争培育一批行业竞争力和支撑带动力强的区域龙头企业。推动跨层级纵向整合和跨区域横向联合,支持社有企业相互参股、并购重组,积极探索上级社争取的同级财政扶持资金和社有资金依法以股权形式投入下级社。依托骨干社有企业,在统防统治、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产业融合等领域组建一批行业协会,促进社有企业抱团发展。
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围绕社企分开,推行“理事会+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社有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架构,县级以上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加强社有资产管理公司规范运行,强化对本级社有资产的整合重组和统一调度,建立社有资金使用全程化管理制度,构建社有资本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保值增值的运营平台。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作用,加强对本级社有资产和经济活动的监督,建立完善联合社向出资企业委派兼职监事制度,形成监管合力。
3.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按照合作制理念,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展生产领域服务、巩固发展传统供销服务、稳步发展合作金融服务,使参与各方共同受益,实现服务资源功能化、服务功能体系化。到2020年,探索培育一批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典型。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加快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提高农业产供销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为着力点,依托县级社、基层社,以领办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联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生产、供销、信用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创建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产权清晰、带动力强的示范社,到2022年建设示范社100个。积极探索“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推动县级社、基层社与村“两委”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共上发展项目、共同培养干部的“四个共建”,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推进基层社创新发展和改造提升。通过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股份合作、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基层社。健全基层社内部治理机制,落实基层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强化民主监督管理。推进社有企业与基层社对接,带动基层社经营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对基层社的扶持力度,制定政策优先考虑基层社,扶持资金优先投向基层社,优秀人才优先配置基层社。
积极发展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加强农村综合服务社标准化建设,以“改造设施,拓展服务”为内容,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开展日用品和农资供应的同时,主动适应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着力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农产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业务,为群众提供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就业培训、医疗卫生、代收代缴、快递收发、车票预订、网上购物、乡村旅游等多样化服务。
(三)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夯实系统发展基础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 “绿色食品”牌,围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提升花卉、蔬菜、畜禽、中药材等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实施“绿色食品”战略中的独特作用。依托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经营服务网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一批产业融合示范项目,重点在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化增值上下力气,培育发展一批新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群众发展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动农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众筹、农产品定制等新型业态。在昆明市周边,宜良、石林一线,安宁、富民、禄劝一线,嵩明、寻甸一线,分别打造一条一二三产融合的示范长廊。
创新农资服务方式。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内在需要,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资供应与技术服务的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智能配肥、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服务,主动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委托或购买的相关公共服务。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推广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农药,推动农药化肥用量逐步下降。依托系统再生资源企业和农村经营网点,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支持供销社系统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和民主管理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严格落实县级供销社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坚持规范发展与严防风险,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把控制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杜绝违规存贷和担保,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解决可能出现的风险苗头。探索在宜良县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辐射其他县区。
(四)发挥流通体系优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着力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充分发挥供销社网络优势,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联结产地到消费终端的全市系统农产品市场网络,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创新流通方式,以服务当地农产品外销为目标,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积极推动昆明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预冷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运输设施建设,实现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系列化服务。
加强仓储物流网络建设。依托全市供销系统仓储物流基础,改造升级现有仓库、配送中心、超市等物流设施,深入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等网络,加快资源整合和业务合作,拓展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物流通道。全面推进农村经营服务网点功能提升,充分利用和盘活农村现有仓储资源,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拓展网订店取、线下体验、终端配送等多种功能,积极对接第三方物流和社会配送资源,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以综合仓储中心为节点、以县域配送中心为支撑、以遍布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点为基础,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仓储物流网络。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发展县域电商运营服务体系为重点,突出抓好线上线下融合,将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农资等线下资源嫁接到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实体网点的信息化改造,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通过产权联结、业务对接、信息共享等途径,积极与供销e家,云品惠,京东、天猫等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塑造县域农产品、农资电商品牌,使供销社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形成的放心可靠、安全优质的信誉口碑融入品牌建设之中。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供销文化
深化与法律、经济、农业等专业咨询团队、科研院所的务实合作,完善沟通联系,建立新型供销智库,为系统改革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咨询服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作用发挥机制,广泛吸引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青年等人才加入供销社,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加强社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合作金融等重点领域,广招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懂市场、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到上级社、机关干部到基层社和社有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多岗位提升干部的素质能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供销、善经营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大力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优良传统,深入挖掘、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六)加强党对供销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市供销社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级供销社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始终不渝的根本政治原则写入章程、体现到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扎实做好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实干家。加大社有企业党建工作力度,强化社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加强社有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强社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保障和促进社有企业转型发展。
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严字当头,自觉担当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驰而不息整治“四风”,深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建立完善干部干事创业激励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激发全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牢记为农服务宗旨,用优良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
各位代表、同志们!征程已经开启,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社的悉心指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坚守为农服务初心,勇担改革强社重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努力打造为农服务生力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全市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销社微博
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昆明市供销合作社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地址:市级行政中心1号楼 邮编:650500 滇ICP备B2-20090009-5号